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
或许世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上周高瓴资本二季度持仓出来了。
高瓴资本二季度新建仓的有:百度,诺亚,搜狐,Facebook等,其中百度买的最多,大概是1亿美金左右。增持了YY,SNAP等,嗯,还增持了伯克希尔哈撒韦。
当然最亮瞎的还是关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大手笔操作。
张磊的“见异思迁”
高瓴资本在美股持仓市值大约60亿美金,今年一季度的时候,JD的持仓约14亿美金,算是绝对的重仓股,但是一个季度就狂减持了6亿美金,而阿里巴巴则是加仓了约9亿美金,加上之前持有的阿里巴巴,总共持仓约12亿美金,一增一减,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了高瓴资本的第一大持仓股。
2010年,刘强东当时的融资需求只有7500万美元,但是张磊告诉刘强东:这个生意要么让我投3亿美元,要么我一分钱都不投,因为这个生意本身就是需要烧钱的生意,不烧足够的钱在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上是看不出来核心竞争力的。
这是当时国内的早期互联网企业的投资中单笔投资量最大的案子之一,高瓴也一度被人取笑“钱多人傻”。
时至今日,回头去看,高瓴的这轮大手笔投资确实使京东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确立了在B2C电子商务领域不可撼动的领先优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慑了新的资本投向该领域的竞争公司,强化了京东的绝对领袖地位。
在运营上,高瓴也帮助京东引进不少富有经验的互联网运营和营销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而后期引入的部分投资人也有高瓴在其中发挥作用。正如张磊在一次座谈中提到的,高瓴非常关注“邻居风险”,希望给京东后期引进的投资人也能像高瓴一样,没有短期退出压力,能真正放眼未来,支持公司的长远发展。
于是,在市场上,大家提到张磊就会想到京东,提到京东就会想到张磊。
京东的“潮起潮落”
早年的时候,当阿里巴巴还只有淘宝的时候,京东找准了阿里的两个薄弱点,一个是假货,一个是物流,这两张牌也正是京东的主打牌。淘宝C2C的模式,对个体商家的控制行为较弱,商户自己负责一切,淘宝没办法彻底的规范卖家行为,卖家从短期利益角度出发,也有充足贩假的动力。而物流方面,更是商家和物流公司的行为,和淘宝没有任何关系。淘宝做的,仅仅是一个出租流量的包租公,是那种连水电网都不包的那种。
而京东通过自营,控制了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所有环节,几乎杜绝了假货的存在。战术上又通过传统的3C后和后来的京东超市,拉来了大量的流量。又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从仓储到配送,把物流体验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晚上下单早上送到,就问你服不服。
这些阿里巴巴其实是服的,2012年天猫成立,通过直接引进品牌商,让品牌商对自己的声誉负责,把制假贩假的意愿从源头上遏制住,品牌商可不希望砸了自己的招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天猫GMV占比持续上升,虽然占比还未过半,但是已经成为了阿里巴巴未来里面绝对的核心。
2013年,阿里巴巴建立了菜鸟物流,通过参股四通一达,通过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种模式,形成一套开放的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可以让所有物流商,不管是骨干网络,仓储还是落地配送等,都参与进来。阿里是最大的客户,同时又自建平台和规则。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各大物流公司只得俯首帖耳乖乖听话。
京东崛起的两张牌,都被阿里纷纷按下。从模式上来说,自营的管理是看得到边界的,GMV的扩大从运营到管理都需要投入相应的成本,本质上还是一个倒卖赚差价的二道贩子。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京东的身后,又出现了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同样是腾讯系的拼多多。如果说阿里从淘宝到天猫是从农村走到城市,那么拼多多就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贫困的地方去。
2017年Q1到2018年Q2,京东各季度GMV同比增速分别为41.8%、46.5%、32.3%、33.1%、30.4%、30.5%。排除第二、四季度“11.11”与“6.18”的影响,京东的GMV增速一路下滑。市场份额方面,京东Q2市场份额为26.2%,较去年同期32.9%下跌6.7%。
阿里的“降维打击”
8月17日,也就是在中国铁塔上市仅仅几天之后。中国铁塔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中国铁塔还将为阿里巴巴的物联网建设提供遍布全国的站址资源的支撑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铁塔的基石投资者中,BAT三巨头只有阿里投了铁塔,而铁塔最大的基石投资者,也正是高瓴资本。
阿里巴巴终究是行业的老大,老二的发展,无疑是要打差异化的,要么学自营+物流崛起的京东,要么学市场下沉的拼多多,要么学细切细分市场的贝贝网,剩下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蘑菇街不是都和京东抱团搞在一起了么?